
“適應氣候變化:社會科學與地方行動”召開
2014年4月9日,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王曉毅研究員與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李河清教授合辦的“適應氣候變化:社會科學與地方行動”在北京友誼賓館順利召開。這次會議是2014年亞洲季風區域集成研究計劃(MAIRS)國際會議的一個分會,也是收到論文最多和參加人數最多的一個分會。分會共有12位學者發言,題目涉及內容廣泛,從氣候變化影響的宏觀思考到氣候變化適應的案例研究,從人口增長影響到社區適應,從土壤肥力變化到地方品種的貢獻,從水壩修建對城鄉關系影響到西南地區引水項目受惠于社區。會中熱烈的提問與討論,也引發了大家對于氣候變化的社會影響和地方行動更進一步的思考。
與多數案例研究不同的是,吉首大學羅康隆教授通過調查貴州侗族糯稻品種在氣候變化條件下的適應,發現氣候變化不僅沒有給當地品種帶來負面影響,反而使這些品種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增產。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些糯稻品種是當地特有種,更重要的是,當地整套社會生產和生活結構有一系列與環境相適應的習慣和技術,能使得這些當地種在氣候變化下發揮著更大的優勢。正如楊庭碩教授所說,多樣性是應付氣候變化的重要支持。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早已有之,今天雖然有加劇,但現在被不斷強調的負面影響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明。
正如IPCC報告所述,中緯度干旱半干旱地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本次分會中有4位學者的案例研究都集中在內蒙古地區。蘭州大學的關曉丹博士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干旱區的影響,提出干旱半干旱區對溫度增高的貢獻度顯著。王曉毅研究員基于在興安盟一個半農半牧的村莊的調研,發現當地居民通過在農業與牧業間轉移來適應氣候與環境的變化,但是,每一次轉移都是對資源掠奪性的利用,他們沒有公共能力去管理資源,這些被動的適應策略反而引發更大的危害。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尹燕亭博士通過對內蒙古牧區的案例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通過影響草產量繼而影響著草畜平衡關系,而當地牧民似乎也有一套自己的平衡辦法,來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張倩博士通過對呼倫貝爾市一個嘎查的研究,提出在氣候變化影響下,貧困陷阱和精英捕獲兩種機制導致了牧民貧富分化加劇。
來自香港樂施會的Mohan Rakesh博士介紹了他在尼泊爾的研究:小農戶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尼泊爾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在氣候變化影響下,不確定性增加,帶來了更多的貧困問題。為了保護生計,需要建立預警系統和備災抗災體系。另外,還包括移民、轉移風險、糧食和牲畜保險、醫療保障和應急措施等,減少氣候變化脆弱性。但這些體系也遇到一些挑戰,包括資金、科研、政治意愿和群眾的認可等。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Chiang Yi-Chang博士通過政府蓋水庫適應氣候變化這一案例提出政府對氣候變化的不當調試,給城鄉關系帶來了進一步的影響,如何利用當地知識和建議新的鄉村城市關系,才是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關鍵問題。來自泰國的Walaiporn Laosuksri博士通過對泰國中部林業社區的研究,提出當地氣候變化適應的方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趙慧艷教授針對氣候變化對陜西三農的影響,評估了脆弱人群、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的狀況。陜西氣候變化影響明顯,沙漠化加劇,病蟲害危害嚴重。針對這些變化,陜西省提出果業北擴西進的策略。氣候變化對貧困山區的農業主導產業和農民生計都帶來了重要影響,使扶貧更加困難,但一些社區適應能力也不一定很弱,自然條件和主觀能動性決定了當地的適應能力。青海大學的陳占全教授對比介紹了化肥施用與秸稈回田對于土壤肥力和春小麥質量的影響。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史湘瑩給大家介紹了一個行動項目:飲水思源,即保護中心幫助云南社區改善淡水供應和森林保護。這個項目最初是為了解決2009年到2010年西南大旱中當地居民的用水問題,事實上,農村引用水問題的存在加重了當地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因此,項目開始更加注重水源的建設與保護,即森林的保護。
總結來看,氣候變化的社會適應,我們更需要降尺度來談適應;同時我們應該更關注如何順應的問題,而不是如何對抗,因為這些變化已經發生;最后對地方性的研究就是要強調多樣性,因此案例研究和案例間經驗的相互借鑒,才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地址:中國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065室
電話:86-10-85195561 電子郵件: cres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