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與適應:社會科學的視角”研討會在重慶召開
“氣候變化與適應:社會科學的視角”研討會在重慶召開
2014年10月14-15日,由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計劃(MAIRS)、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西南大學聯合舉辦的“氣候變化與適應:社會科學的視角”研討會在重慶召開。本會議由王曉毅研究員、艾麗坤博士共同主持,來自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所、社科院社會所、青海社科院、四川社科院、四川草科院、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北京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新疆師范大學、云南大學、吉首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樂施會(NGO)、全球環境研究所(NGO)等多家單位的近30名學者參加了會議。
本會議的主要特點是召集了來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部門和NGO等多方面的專家學者,暢談和交流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從社會科學的視角,探討社會科學家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全球變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目前中國生態脆弱地區的人文特點和面臨的社會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和氣候環境變化雙重作用下的結果,當地政府部門始終面臨著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多重挑戰。社會科學研究的切入點在于強調該區域文化和社會的獨特性,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和問題,在社區尺度(Community)和局地(Local)尺度上,與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探討具有本土知識經驗的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繁榮服務。
近二十年來,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很多地區都面臨著嚴峻的環境退化,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對當地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帶來了巨大沖擊,發生在這些地區的社會問題都與環境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只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開展協同研究,才能提出科學、客觀、因地制宜的解決手段。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獨特性,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發揮本土知識經驗的優勢,幫助政府和百姓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是科學界面臨的巨大挑戰。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生態脆弱地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政府和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處理好發展和環境的矛盾關系著這些地區未來的持續穩定和繁榮??茖W家不能對經濟、環境、社會等諸多問題置身事外,應當積極與政府、資助機構、NGO、媒體等建立聯系和互動,充分了解政府和百姓的需求,用科學數據和客觀事實說話,開展以解決問題為宗旨的科學研究,滿足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需求。與會專家表示,要不斷擴大氣候變化研究中社會科學家的隊伍,加強與自然科學和其他領域的溝通和交流,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落實到具體項目和政策制定過程中去。
地址:中國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065室
電話:86-10-85195561 電子郵件: cres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