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公共事務治理論壇被評選為2015年社會學年會優秀論壇
7月11日,2015年社會學年會“農村公共事務治理”分論壇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鐵道學院校區世紀樓成功召開。本次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聯合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社會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和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建設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論壇自發布會議通知以來,得到了農村研究學界的廣泛關注,共收到54篇論文,最后確定30多人參會發言,分為主題報告、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土地與資源、社區與治理、人口與文化和項目與環境六個專題。經過一天的熱烈討論,會議圓滿結束,被評為中國社會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優秀論壇。
論壇以王曉毅研究員提出為何要研究農村公共事務這一問題而展開,所謂公共事務是指其影響超出了個體家庭,或者需要超越個體家庭的力量來解決的事務,而這些事務在農村是無處不在的。治理就是對公共事務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的各種方式的總和,是調和不同利益、促進協同行動的持續不斷的過程。所謂農村公共事務治理并不是簡單的管理那些公共事務,而是在公共事務的視野下討論農村的治理問題。但是,當下農村社區處理這些事務的能力卻越來越弱,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設想是否能通過本次論壇的討論推動一個網絡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論壇主要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農村為何逐漸失去公共性。多位學者提到農村社會分化的問題,農村社會分化本來是個正常的過程,傳統社會是地主與農民的分化,而現代社會在土地承包到戶后也很快出現了貧富分化。這種不平等撕裂了社區共同體,村莊即有的權利結構和政治經濟結構使底層群眾處在被壓迫地位,不能發聲,而精英階層在農村各項事務中表現活躍,地方政府也非常依賴他們。如果是在傳統社會,村莊社會的治理更多依賴地方精英和鄉紳,資源和需求都產生于鄉村內部。但今天農村不一樣了,更多的需求是外部創造的,而資源也更多來自外部。中央財政輸入的資源越來越多,鄉村很多有關公共事務的治理都是由政府主導的項目制來運作的。越來越多的外部資源輸入一個有階層分化的鄉村時,外部資源可能不是彌合鄉村內部趨平的一個工具,不是增加鄉村的平等和公共性,反而可能是加速鄉村內部階級分化的一個利器。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國家在農村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作用。國家在農村投入大量資金,提供公共物品,但是農民卻對此有越來越多的抱怨。農村面臨大規模的由國家主導的公共物品供給,同時又與項目制時代重疊,產生一個無法跳出的怪圈就是:C拿A的錢,做讓B滿意的事。這必然是一個低效的安排。但對這一結果的產生,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探究,即這是國家投入的必然結果,還是項目制的必然結果?國家投入大量資金自上而下的向農村提供公共物品,如修路,在現在經濟轉型的條件下,這種政府主導型的投入可能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國家提供資金,讓地方決定做什么,即變為需求引導型的公共物品供給。需要強調的是,正如《民主的代價》里所講的,在一個很好的民主基層的,其實是需要一個國家來保障的。究竟是是國家做得太多還是做得不夠,尤其還是它該做的沒做?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項目的效果,包括國家項目、企業項目和非政府組織的項目。以政府的產業扶貧項目為例,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干部承攬、利益截留與理念曲解,這些項目真正成功的原因恰恰是不能被示范的秘密。另一個案例提出企業項目在進入一個社區后,雖然農民收入得到提高,村民并沒有像預期一樣積極參與企業家的項目。而來自云南的行動項目“村寨銀行”案例,通過讓農民充分參與,把經濟功能嵌入到社會功能中,讓村民在環境保護中受益和在受益中保護環境,促進了社會公共性的建構。在分析這些項目的得與失時,需要先明晰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怎么界定國家、公民和資本的關系;二是怎么界定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個人;三是怎么界定家庭和社區的關系。對于這些外部干預的研究,要把社區的黑箱打開,才能解釋為何會出現這些預料之外的結果。
論壇也對年青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將研究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展開,可能會有一些更好的理解;二是不要禁錮在單一范式中,而要了解多種范式,對范式的選擇進行反思;基于以上兩點,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的研究還是要基于實踐。如果把項目下鄉和社區發展這些問題放在一個歷史的脈絡和更大的空間網絡中,我們發現,很多項目從宏觀視角來看是非常高效的,例如中國的減貧是全球最成功的。但如果對每個項目進行微觀上的剖析,社區的多樣性使這些成功經驗在微觀層面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國家推動的市場化把農村社區打散后,傳統社區的公共性又在哪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研究范式,一直以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倡導的個人理性為研究基礎,但不斷出現的矛盾,要求我們的研究要拓寬視角。因此,還是需要回到一個經驗和實踐層面,看一看非常實在的問題,例如老百姓有錢了,但老百姓有很多看法,只要與老百姓直接對話,你會發現他們有各種花錢的理由,收入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生活改善。
總之,更確切的說,本次農村公共事務治理論壇是一個起點,希望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形成一個學術共同體,探究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相關的理論問題,并為農村治理的改善提出更切實的建議。
地址:中國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065室
電話:86-10-85195561 電子郵件: cress@cass.org.cn